减速机的核心工作原理是通过机械传动机构(以齿轮为主)的啮合,将动力源(如电机、内燃机)的 “高转速、低扭矩" 转化为工作机械所需的 “低转速、高扭矩",同时保证动力传递的精度和稳定性。其本质是利用物理规律(功率守恒,忽略损耗时功率 = 扭矩 × 转速),通过调整转速来放大扭矩,解决动力源与负载的 “供需匹配问题"。
减速机的核心是多组不同齿数的齿轮(或类似传动件)的啮合传动,通过 “小齿轮带动大齿轮" 的基础逻辑,实现降速增扭。具体可拆解为 3 个关键步骤:
假设一组啮合的齿轮中:
当小齿轮旋转 1 圈时,会带动大齿轮旋转(小齿轮齿数 / 大齿轮齿数)圈,即:
输出转速 n? = 输入转速 n? × (主动轮齿数 Z? / 从动轮齿数 Z?)代入数值:n? = 1500 × (10/100) = 150rpm(转速降低至 1/10)。
同时,根据功率守恒(忽略摩擦损耗),功率 P = 扭矩 T× 转速 n,因此:
输出扭矩 T? = 输入扭矩 T? × (从动轮齿数 Z? / 主动轮齿数 Z?)若电机原扭矩 T?=9.55N?m,代入得 T?=9.55×(100/10)=95.5N?m(扭矩放大 10 倍)。
这就是减速机 “降速必增扭、增扭必降速" 的核心逻辑,而 “主动轮与从动轮的齿数比",就是决定速扭变化比例的减速比(i=Z?/Z?,上例中 i=10)。
若工作机械需要更大的减速比(如 1:100),单组 “小齿轮 + 大齿轮" 无法满足(会导致大齿轮体积过大),因此减速机通常设计为多组齿轮串联传动(即 “多级减速")。
以 “二级减速" 为例:
第一级:小齿轮 A(Z?=10)带动大齿轮 B(Z?=50),减速比 i?=50/10=5;
第二级:与大齿轮 B 同轴的小齿轮 C(Z?=10)带动大齿轮 D(Z?=50),减速比 i?=50/10=5;
总减速比 i= i?×i?=5×5=25,最终实现 “输入 1500rpm→输出 60rpm"“扭矩放大 25 倍"。
通过这种 “多级叠加",减速机可实现从 1:5 到 1:10000 以上的超大减速比,满足不同场景需求。
除了最基础的圆柱齿轮,减速机还会根据场景需求,采用不同的传动结构,原理略有差异,但核心仍是 “速扭转换":
实际工作中,齿轮啮合会产生摩擦、轴承会有损耗,因此
输出功率会略低于输入功率,这一差异用 “传动效率(η)" 表示:
η = (输出功率 / 输入功率)× 100%
总结来说,减速机的工作原理本质是 **“利用齿轮(或类似传动件)的齿数差异,通过啮合传动实现转速降低和扭矩放大"**,再通过单级或多级结构调整减速比,最终匹配动力源与工作机械的需求,是动力传递系统中的 “核心转换器"。